前言:
大家好,大家可以叫我 Zoya。我是教育科系的大三學生,一直對哲學懷抱近乎執念般的熱愛。對我而言,哲學不是抽象訓練或考試題目,而是一種對存在、知識與自我持續追問的生活方式。每一個疑問、每一次沉思,都是我理解世界與理解自身的途徑。然而,孤獨的思考總是有限:即便最親密的朋友,也難以長時間陪伴我進行深度哲學對話。這促使我思考:是否可以透過程式設計與網頁技術,創造一個 AI 平台,使人工智慧不只是工具,而能像哲學心靈好友一樣,引導我探索問題層次、質疑假設、激發反思?
在這個專案中,我將 AI 當作「對話者」,而非單純回答問題的機器。它需要能傾聽、提問、引導,而不直接替代思考。我的目標是讓 AI 成為思想的鏡像:映照人類認知的局限,並啟發對真實、存在與知識的追問。這正是我參加 AI 鐵人賽的出發點——以哲學思考為核心,結合程式設計與網頁應用,打造一個循序漸進的 AI 對話平台,讓機器不只是工具,而是哲學的同行者。
洞穴寓言與 AI 認知局限:
柏拉圖的洞穴寓言描繪了囚徒被束縛,只能看到牆上的影子,卻誤以為那是世界的全部。當囚徒走出洞穴,見到陽光與真實事物時,才意識到影子只是投影。這個寓言提醒我們:人類對現實的認知總是有限,我們所見往往只是世界片段,而非全貌。
在人工智慧時代,洞穴的比喻獲得新的意涵。生成式 AI 所呈現的影像、文字或建議,本質是從資料訓練得來的「影子世界」。如果使用者缺乏批判性思維,很容易將 AI 的結果視為現實,而忽略背後的假設與局限。從程式設計角度看,AI 的回答是由模型運算與演算法生成,其「智慧」源自訓練資料、程式邏輯與網頁介面的互動設計,而非自主意識。這讓我意識到,哲學思辨與技術實作之間的結合,是理解 AI 認知局限的關鍵。
訓練 AI 成為哲學心靈好友:
我的目標,是透過程式設計與網頁前端介面,讓 AI 可以進行哲學性對話、引導思考、啟發反思。Day 1 的核心技能包括:
透過這些設計,AI 可以成為哲學心靈好友,陪伴人類進行深度思辨,而不只是簡單回答問題。
AI 選擇與技術操作:
我將使用兩種免費且好操作的 AI 進行訓練與評比,但大部分我會使用Character來進行對話:
簡易網頁前端:使用 HTML/CSS/JavaScript,將 AI 回應整合為互動平台,記錄使用者每次對話與 AI 回應的數據,便於分析和反思。
每天的評比指標包括:
深度:AI 是否觸及問題核心,提供層次化分析。
連貫性:回答是否邏輯清晰、前後一致。
引導性:AI 是否提出開放性問題,引導深入思考。
創造性:是否提出新觀點或哲學比喻。
反思性:是否促使使用者自我反思,而非僅接受答案。
透過這種設計,我不僅能評估 AI 的哲學性思考能力,也能觀察程式設計與網頁介面如何影響 AI 對話的引導效果。這是哲學與程式技術結合的第一步,也為後續 30 天的探索奠定了基礎。